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2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2.
为比较两株大肠杆菌对消毒剂与冷热的抗力,进行了悬液抑菌抑菌、杀菌试验、结果,碘伏.醋酸氯已定同忆乙醇一样,对大肠杆菌8099株和ATCC11229株最小抑菌浓度或最小杀菌浓度均相近;在4℃放置1~7d,大肠杆菌8099株的存活率为95.40%-85.44%,ATCC11229株者为92.40%-79.74%,差异尤显著性(P>0.05);经100℃作川1~5min,两株大肠杆菌的死亡率相同(均为99.99%~100%);以56℃作用5~30 min 或80℃作用1-10min,8099株死亡率分别为50.8%-99.68%与99.76%-99.99%,ATCC11229株死亡率分别为78.80%~99.96%与99.85%-100%,8099株死亡率均低于ATCC11229株。表明大肠杆菌8099株对湿热的抗力强于ATCC11229株.  相似文献   
3.
羊种布鲁氏菌16M不同生物型及非典型株间微孔蛋白结构存在着规律性的变化。光滑型菌外膜上的脂多糖不同程度的脱落导致16M光滑型向16M中间过渡型与粗糙型转变,表现为16M中间型与粗糙型微孔蛋白SDS-PAGE电泳谱型与16M光滑型的谱型基本相同,仅有清晰程度与单体迁移的改变。与此对照羊种光滑型布鲁氏菌微孔蛋白自身的变异,是羊种布鲁氏菌在光滑型基础上向非典型株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布氏菌病非特异性血清学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5.
关于鼠传疾病防制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啮齿动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鼠传疾病对人的危害相当严重。在数十种与鼠类有关的疾病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和鼠疫为我国的主要病种。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1993年全国HFRS共发病182454例,死亡40...  相似文献   
6.
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策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 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新生儿破伤风(NNT)是由破伤风芽孢杆菌引起的死亡率高的疾病。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土壤中常见的菌群之一,从土壤标本中20%~47%可分离到破伤风芽孢杆菌,人与动物粪便中也含该菌,马粪中破伤风芽孢杆菌检出率为8%~30%。在黑土地带,潮湿的气...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疾病监测工作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疾病防治工作包括两项最基本的内容,即疾病监测和制定与实施控制对策。其中,疾病监测又是制定与实施控制对策的基础,在紧急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理、日常疾病控制以及制定卫生防病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定义为,“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信息及时传达给一切应当知道的人,以便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的克隆群体结构与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多位点酶电泳技术对从我国17个省市搜集的200株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进行了克隆群体结构分(?)。结果表明,可将200株A群Nm分为23个电泳型(ET),7个克隆群,其中Ⅳ克隆群和Ⅴ克隆群为优势克隆群,两者的遗传距离为0.53。自60年代以来,每次流脑流行周期均以一种克隆群为主,如60年代和80年代主要由Ⅳ克隆群引起流行,分别占同时期菌株数的85.7%和82.4%;70年代的流行主要由Ⅴ克隆群引起,占该期间菌株数的88.4%。优势克隆群优势十分明显,流行时间长,地区分布广,而且不同周期A群Nm优势克隆群的变迁与其优势亚型的变化基本吻合。我国A群Nm的优势克隆群及优势亚型在流脑不同流行周期内皆显示了周期性变换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本实验为解决EHF病毒在中国EHF主要宿主动物种群中的传播途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阐明“鼠传人”的途径,在本室负压隔离器内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不同来源毒株(从黑线姬鼠分离的遵义后坝株和自永春褐家鼠分离的R26株)、不同感染途径(气溶胶、口饲、滴鼻和划皮)都能发生感染,从试鼠特异性IgG抗体产生滴度看,气溶胶易感染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结果还显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从本种分离的毒株更敏感。从褐家鼠产生的EHF IgG抗体滴度看,一般均低于黑线姬鼠,是否与感染量多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进一步证明,黑线姬鼠毒株和褐家鼠毒株,可致两种试鼠相互感染。由此可见,姬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是必然趋势。基于此点,控制疫区褐家鼠数量,不仅能防止疫区蔓延扩大,且可阻断黑线姬鼠病毒传播给褐家鼠。因此,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